APP
消息及时反馈,找工作速度更快
微信
关注微信公众平台
小程序
找工作更方便
手机站
手机求职更方便

您当前所在位置:职场资讯 >北上广5年,负债10万:钱都去哪里了,为何负债累累?

北上广5年,负债10万:钱都去哪里了,为何负债累累?

发布时间:2020-07-18

来源:

       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什么?

       花钱。

       每个月总有一天,让你觉得自己既富有又贫穷,那就是:发工资那天。

       当我听说认识的一个朋友,70%的工资用来还4张信用卡、花呗、白条时,突然明白他收到工资到账短信时,喜忧参半的表情是啥意思了。

       曾看到一个热搜,说52.6%的90后没有存款。评论区热闹非凡:

     “0存款算什么,我工作三年,负债6万多”

     “还好有马云,一个面都没见过就借我钱的人”

     “28岁的我,每月扣除房租水电还完信用卡,手里只有1千多。”

       我好奇地问一个93年的同事,你一个月7,8千块钱花在啥地方啦?

       她歪着脑袋想了想说,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地方,这里一点,那里一点,就没了。

       同事随手举了两个例子。

       她朋友辞职后,先买了个轻奢包包,再去普吉岛休息了两周,回来又领养了一只英短银渐层猫,买了一堆猫玩具……

       轻轻松松,月消费超过2万。

       她另外一个同学,在北京工作收入还不错,习惯找朋友借钱和借网贷。

       最高峰时全部欠款累积近20万,还包括几个网贷平台连本带利高到咂舌的费用。

       最后还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,先把欠款还上了。

 

01

       一边花钱一边喊穷,一边挣钱一边负债,是当下年轻人的常态。

       在微博上看到几组数据:

       中国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.5倍,已经工作的90后平均负债12万元。而90后的平均薪资只有6千多块。

       想起最近刚学会一个新词,叫“暴花户”,用来形容那些在短时间内就花掉了可观的财富,赚钱不多,但就莫名很敢花,花光了又很丧的人。

       完美地概括了很多90后的消费观。

       法国学者鲁尔·瓦纳格姆说,从真切生活的角度上说,通过消费而获得的权力,完全建立在牺牲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之上。

 

02

       现在的年轻人,已经被过度消费绑架了。

       现在的年轻人,早就没有钱了

       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,21.89%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,53%的大学生贷款是为了购物,35岁以下44%的群体,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,他们会选择花呗、360白条、微粒贷等平台借贷,很多年轻人处于“零储蓄、高负债”的状态。

       一句话总结就是,现在的年轻人,早就没有钱了,还欠了很多钱。

       为什么会这样呢?

       因为现在的年轻人,要花钱的理由太多了。

       朋友以及同事之间聚会、吃饭、KTV请客,礼尚往来之类就不说了,关键是,他们总能给自己找来一大堆消费的理由:

       心情不好“买买买”,心情好也要“买买买”,失恋要买,工作累也要买,如果正碰上“满199减10,满299减20”之类的,又会为了凑满减买一堆本来不需要的东西......即使并没有买东西的欲望,但店员一推荐,觉得不错又买了。

       有个朋友去逛某家居店,店员推荐很贵的一套橱柜在打折,她觉得不买就亏了,鬼使神差就买了。但事实上她的房子根本不需要一套新橱柜!结果为了这个新橱柜她还更新了一整套餐厨用具,最后大大超出了预算,只好节衣缩食过日子。

       除了冲动和“手滑”消费外,还有很多女孩,每天跟着时尚博主买买买,今天买某大牌限量版护肤套装,明天买某医美仪器,完全不考虑自己月入3000负不负担得起,每天都在打肿脸充胖子。

       一个爱用花呗的前同事说,“它给我一种能买很多东西但是不花钱的错觉,不管还不还得起,还是会疯狂用。“还有个网友说:“去年双十一用花呗分期的钱还没还完,今年双十一又刷爆了, 害怕它给我越来越高的额度。”

       这可不吗,商家为了掏空年轻人的荷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,以前一年只有一次双十一,现在几乎天天都是双十一,什么黑五、圣诞折扣季、双十二、年货节、开学季、女王节、年中促销……换着花样打折。年轻人哪受得了啊,看到“超低折扣”、“限时特卖”、“买一送一”就受不了了,为了占便宜乖乖送上钱包。

 

03

       但这种过度消费的风气,真的值得赞扬吗?

       过度消费下,有人一刻钟花的钱比一个月挣的还要多,有了分期付款,多少人为了满足虚荣心一咬牙买了很多昂贵的东西,从付款的那一刻起,他们的生活就被债务牵住了鼻子。

       你以为自己消费着物品,却反过来被物品消费了。

       消费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,却买不来真正的满足!

       电影《搏击俱乐部》有段台词:“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,买衣服,于是我们拼命工作,买我们不需要的狗屎。”

       各种打折、广告的轮番攻陷,不过是瞅准了你心中的欲望缺口,不断驱使你产生欲望。

       电影《一个购物狂的自白》里,Rebecca 非常喜欢购物,讽刺的是作为一名财经记者,她一方面教人理财,另一边自己又挥霍无度疯狂购物,面对纷纷扬扬的账单,Rebecca 只能靠圆谎来逃避债务。她试图戒掉购物,想尽各种办法来赚更多的钱还账,但面对橱窗里的诱惑,却依然管不住自己的手,以失败告终。

       跟风买网红款;不需要的东西看到打折,觉得不买就亏了;不买衣服就空虚;往家里囤东西,一旦塞满好看的衣服和充足的食物,就感到舒适和安全;学生时代想穿漂亮衣服没钱买,现在工作有钱了就拼命买……

       无论是贪小便宜还是希望通过购物获得“心理补偿”,本质上来说,还是欲望在作祟。

       可很多人却大大高估了消费带给自己的快乐。

       那些你以为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的东西,其实永远都不会用,东西都买了钱却没了,结果就是妄图治愈不开心,结果越剁越糟心。

       以为通过购物就能得到满足的潜意识,真正的目的都不是占有物品本身,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,才需要用物品和消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,确认自己的价值。

 

04

       学会郑重地挑选,真诚地持有,也许才是抵达幸福的确切方式。

       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钱,最终都不能换来幸福,那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更简单的生活,来接近更纯粹的快乐呢?

       如果你希望改变过度消费的坏习惯,以下5个小窍门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帮助:

1、对太昂贵以及太廉价的东西,都要保持警惕:如果特别想买一个东西,不妨在心里做个假设,给自己两个选择,花钱买这件东西或者给你同样多的钱,你会怎么选?如果选择了钱,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并不是一定要买。

2、数量上做减法,质量上做加法: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占两成,剩下80%都是多余的。你并不需要太多东西,只买质量好的东西,质量好,重复利用率就高,无形中会节省更多钱。

3、用完才买,不囤积:物品都是有保质期,喜好也是,很容易过期。用到空瓶才买新的,衣服一季买一两次,买1件扔3件,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掉或送人、出售。

4、每星期抽一两小时打扫房子:打扫的时候自然就会扔东西,扔多了以后就自觉地不买多余的东西了,断舍离不是要求你放弃一切,而是在拥有和取舍中发现真正需要的东西。再者房子整洁了,生活质量也会提高,一举两得。

5、给自己一点时间:网购时看上一样东西先收藏它,逛街时想买的东西,先回去再考虑两天,这样你会减少一半冲动消费的机会。

6、让自己多“生产”:心理学家弗洛姆说:“人们不生产时就消费。”总是对自己不满意,消费就停不下来。减少花在购物的时间,把时间和钱花在提升自我上,你减少对自己的愧疚感,对生活中的变化更自在、从容。

       在欲望变得越来越无穷尽的今天,很多人总以为觉得,物品比内心感受来得更直观且富有意义,但在买得越来越多,越来越容易得到的同时,我们也越来越不懂得珍惜。

       那些原来因由物品而来的幸福感彻底走失了,于是我们迷失在消费的织网中,再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。

       总有人说,你要赚最多的钱,买自己想要的一切。但真正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,不是什么都有,而是有选择地要。

       别在无节制的消费中耗尽自己的生活了,也别被营销制造出来的“需要”所蒙蔽。

       愿你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把别人眼中的“好”作为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标,保持精明清醒的头脑,在焦虑中保有自我、在忙乱中实现美好!